林海音的简介
年12月,因病逝世于台北。《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 ,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林海音,生于1918年,去世于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林海音,1918年至2001年间,是一位女性小说家。原名含英,出生在日本大阪,祖籍为台湾苗栗。5岁时,林海音随父母回国,并在北京定居。大学毕业后,她曾在北平《世界日报》担任记者。1948年,她移居至台湾,并在《国语日报》担任编辑工作。1953年,林海音主笔《联合报》副刊。
性别: 女 生卒年: 1918—2001 国别: 中国 籍贯: 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关于林海音的资料
1、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2、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
3、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出生于日本大阪,后随父母回到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她的一生中,家庭的迁移轨迹与她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连。林海音在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和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求学,这段经历为她的作品《城南旧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林海音,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5、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上海誉书斋
早在八十年代,朱亚夫在《杂文界》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文体”的观点。对老年社会学有独到研究,多次在“上海‘家庭与老人’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宣讲论文。对名人书斋有深入研究,被誉为“斋名大王”。
玉华堂 玉华堂面对玉玲珑,这是明时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匾额上的“玉华”两字,系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墨迹所成。现堂内仍按明代书房摆设,陈列的书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遗留下来的红木家具。 涵碧楼 涵碧楼隔池与听涛阁相望。为二层建筑,全部木构材质为缅甸上品楠木。
豫园是上海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景点,建于明代,是一处古老而典型的江南园林,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林海音的原名叫什么,小名叫什么?
1、(1918—2001)林海音,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2、林海音,1918年到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苗栗县头份镇。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代表作品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3、林海音的原名叫林含英,小名英子。林海音(1918年-2001年),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林海音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所以其代表作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林海音创作丰厚,小说《城南旧事》是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4、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其著名代表作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等。
林海音的简介,具体点,但字少一点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人物经历:林海音,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又随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
林海音,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 ,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资料
1、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2、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
3、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出生于日本大阪,后随父母回到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她的一生中,家庭的迁移轨迹与她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连。林海音在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和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求学,这段经历为她的作品《城南旧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5、林海音的原名叫林含英,小名英子。林海音(1918年-2001年),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林海音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所以其代表作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林海音创作丰厚,小说《城南旧事》是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6、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