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指鹿为马典故?
秦末秦二世时期。奸臣赵高专权,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为试探大臣对自己的态度,混淆视听,他把鹿牵到朝堂,对二世说是马。
秦二世问群臣,这到底是鹿还是马。大臣回答不一,散朝后,赵高杀掉了把鹿说成鹿的人,而重用了指鹿为马的人。
指鹿为马的故事概括?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然,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故事很简单,有古文常识的人一看就明白了。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当然,也成为万人恨的权臣赵高耍弄权术,一手遮天的最明显的例子和他的罪状。不过,现今我重新读了这一段故事,却发现这个故事的背后,或许有很多被人们忽视,甚至是错误理解的玄机在里面,还有很多看似简单,确实奥妙无穷的东西藏在这里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这一段君臣出演的闹剧一共有三方:赵高,秦二世胡亥,群臣。其中群臣又分为两个阵营(言马和言鹿)。每一方的行为都非常值得玩味。
我们首先看赵高。一开始我在读这一段史书故事的时候,就非常奇怪:你赵高这个风险冒得也太大了吧!你怎么那么能肯定别人一定会顺从你呢?如果你拉着长得一般的女人到了朝堂之上,非说她长得好看,让大家发表意见。无论如何,大家迫于你的淫威,也可以说这个女人貌若天仙,自然可以母仪天下。这倒也说得过去,因为女人的漂亮与否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一头鹿和一匹马,就不一样了。就像你指着一辆汽车,对着那怕只有一个三岁的小孩,非要他相信那是一条船,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汽车和船,根本就是两样东西吗。况乎你要面对的是皇帝和群臣。胡亥虽然懦弱,无知,但是也不至于是痴呆。群臣就跟不用说了。
指鹿为虎的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了起来。
可是朝堂之上有的大臣随声附和,有的大臣默不作声,有的大臣坚决指出赵高的错误。
后来,赵高把坚决反对他的那些大臣们逐一清除。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指鹿为马的故事十字左右?
秦朝末年,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