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上,获胜的一方为啥要把敌人筑成“京观”??
具体来说就是,在古代的战场上,获胜的一方会将敌人的尸身堆积起来,形成一个小山的形状,然后用土夯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尸体堆砌而成的一个土堆,实际就是一个由众多尸体堆放在一处的冢。京观自古就有,早在先秦时期,京观就是很普遍的一个存在,《左传》中明确记载了一次没有成型的京观。
京观 京观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在《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楚庄王的军队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了当时强大的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利,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
这种做法一开始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楚国为了威慑晋国,就晋国的俘虏们做成了京观。当时这件事情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可能就是因为太过于血腥残忍,当时确实是对周边的诸侯国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后来也有很多国家将军逐渐效仿京观,以至于后来历史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京观例子。
筑“京观”有什么意义?
一项不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这也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
筑京观就是将敌方阵营的尸体堆起来,筑成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尸堆。
其四,这不失为处理战场上尸体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残忍和难以接受,但在伤亡人数众多的战场上,筑成京观无疑是处理尸体最迅速和省时省力的方法。实际上,古代所说的坑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的挖一个大坑掩埋敌人,而是筑成了京观。
京观的定义与起源 定义:京观,又称“武军”,是一种战争纪念物,由敌军尸体堆筑而成,经过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起源:典故源自《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战胜晋军后,大臣潘党建议以晋军阵亡者尸体堆筑京观,以纪念胜利。
古代武将打败敌人后用头颅堆成的“京观”有多残忍可怕?
筑京观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无比的残忍和可怕,是因为这种方式是将人的尸体或者头颅堆积起来,而这些尸体和头颅不一定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也可能是被俘虏的将士们,这些被俘虏的将士会被杀死,然后再堆积起来成一个一排尸墙,而古代之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其实也是为了震慑敌人。
其实白起的做法并不是直接活埋。白起这种就是京观,是先杀了堆积起来,然后在将其掩埋在长平。白起的这座京观,差不多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了。太过于极端的手段,体现的并不是他白起将军的英勇神武,而是他的残忍血腥。最后白起也不得善终,因受到秦王猜疑,最后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