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者由律制心觉者由心生律是什么意思?
1、“觉者由心生律”,可理解为觉醒的人会通过内在的规律,将自身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合理的调控。这个“心”指的是内在的感受和意识,这个“律”则是指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修者以律制心”,可以理解为修行的人通过外在的规律,去抑制和调整内心的想法和行为。这个“律”指的是外在的规则和限制,这个“心”则是指内在的感受和想法。
2、意思是:顿悟的人有本心制定规则,修行的人以规则限定本心。修者以律制心:以行制性、以律制心,这样的人在佛教称之为“修者”,用规则来克服人性的弱点,因为是克制,尚属于“持戒修行”的初级阶段。
3、您好师兄 译文:觉悟了的人心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修行者是用清规戒律来要求自己。能悟道并不是上天注定(而是自己的修持),诚心修心不用去取什么真经(一心从善就行了),人的悲喜,草木的荣枯,没有什么是前世注定的。袈裟其实代表不了什么,性情空灵,红尘就染不上。
4、智慧是一种体,觉悟是一种作用。先有智慧而后觉悟,智慧就象一面镜子,觉悟就是回光反照。觉者由心生律(意思一种作用),修者以律制心(意思还没智慧更没觉悟)。学佛最主要是不断超越自我。
5、丁元英在电视剧《天道》中五台山论道的台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关于真经的理解: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于一个“求”字;悟为明性,在于一个“知”字。修行是以行制性,悟道是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觉者是什么意思?
1、觉者是指内在的觉醒者,有一种认知能力,能够看到外在世界的本质、事物的真相,而非局限于表面现象。觉醒者能够开发自己的感知力,准确把握事物本质,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客观、更全面。他们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起源和存在意义,对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2、觉者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觉者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觉指的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第二个字者表示一个人的身份或者称谓。所以觉者可以理解为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人。
3、觉者是指内在的觉醒者,具有以下含义:认知能力:觉者拥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能够洞察外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的真相,不局限于表面现象。感知力开发:他们开发了自己的感知力,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以更客观、更全面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4、觉者,后世大众泛指有觉悟的修行的人的意思,佛陀(梵文:IAST:Buddha)梵语中音译为佛陀。基本解释 常见的译名: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佛陀什么意思
1、佛陀是觉者,梵文翻译成“Buddha”,意思是觉醒的人,修行程度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个“觉”,用现代话来表达,必须具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大特征:①自觉,100%的了解自己;②觉他,可以100%的了解别人,以及具备帮助别人自觉的能力;③思想与行为达到100分(圆满)。
2、佛陀简称为佛,意思是“觉悟的人”。佛陀,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便是对悉达多的称呼。依据佛典中的记载以及传统的见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种人。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上帝的“道成肉身”。
3、“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义为“觉者”或“觉悟者”,是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具体而言:词源:“佛”来自梵文Buddha,由动词“budh”(意为“觉”)加语尾“ta”构成过去分词。中文有浮屠、浮图、浮陀、佛等译名,“佛”经龟兹文、吐火罗文演变而来,浮屠等则较晚从印度直接翻译。
4、佛陀是指“证悟的人”或“觉者”,在佛教中没有所谓的“排位”概念。以下是关于佛陀的详细解释: 佛陀的含义: 佛陀是佛教中的核心人物,代表着一种极致的精神觉醒状态。 在小乘佛教中,佛陀被称为阿罗汉,而在大乘佛教中,则可能被称为菩萨或佛陀。
5、佛陀: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相传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6、释迦牟尼是“释迦族圣者”的意思。“释迦”代表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意味着“能”或“勇”;“牟尼”则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尊称。他的名字也被译为“文”或“寂静”,体现了圣者的德行,通常也被称为“释尊”或“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