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去下一句?
投笔从戎去 马革裹尸还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马革裹尸: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下一句:马革裹尸还。
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因以“投笔从戎”为弃文就武的典故。译文: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典故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2、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3、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李大志知命赋原文及译文?
《知命赋》
庚子之秋,国庆嘉临,所植幽兰胜芳,遂邀同窗共赏,置雅石于其侧,布茗茶于几上,依群书而饮酒,品馨香而徜徉,虽无滕王盛筵之高欢,亦足曲水流觞之乐趣。
酒酣遂登楼,极目而远望,西风送爽,碧霄如洗,海天一色,洪波腾踊,浩浩汤汤,岛影沆砀,巨舸遐逝,鸥鸟剪剪而御风,渔帆渺渺而破浪。紫燕翔集,即起穿大洲之苦旅,征雁阵列,已向越千山之衡阳。回望湛山,林木苍莽,古寺檀香,金碧辉煌,药师佛塔,角铃动而声清越,毗卢高阁,钟声震而惊迷惘。空中小园,百花已衰,尚有嘉木,斑斓可赏,环顾高楼鳞次栉比,俯身桂丛沁脾馨芳。
微醺佳境,神采飞扬,采菊而佩,手舞而歌。歌曰:“天高地迥兮寥廓,宇宙无穷兮浩荡,,盈虚有数兮心安,吾生知命兮放浪。”
客愀然而问曰:”汝已知命乎!吾辈俱已进知命之年,然何为命哉?百思未解矣!“吾正襟而答曰:“吾亦未尽解,然可试为君论之。夫人生于时空,存世不过期颐,衣食男女,功名利禄,福祸相依,顺逆流转,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吕蒙正《寒窑赋》有云”乃时也,运也,命也!已有详论,王子安《滕王阁诗序》云“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君子者,无欲也,达人者,自知也,然儒教立世皆修君子,三千年来君子之寥寥若晨星,佛道修行总谓智慧成达人,然三山缥缈而舍利极难成,无欲而自知,岂非三教之根基也!人非草木,孰能无欲,不过压抑尔,修行之谓也。自知亦是压抑,压无穷之欲望,抑禽兽之本能,远贪恋之迷乱,离祸患之摧残。夫子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命者,时空变幻之底色,吾辈皆起于垅亩,农桑之子,设若生逢乱世,以你我之天资必然投笔从戎入革命之洪流,死生忘却全赖天顾,现存于昌隆盛世,吾辈即发奋苦读负笈万里半生辛劳而富贵功成,所谓“达人”,聪慧之天赋也。纵欲而不自知者必败,纵欲而自知者早衰,无欲而不自知者贫贱,无欲而自知者方可窥天命也!王羲之《兰亭集序》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非也,非也!迂腐之见也!远不及苏子瞻《赤壁赋》之高明。君当常读之,即可知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