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出自哪里?
三缄其口:缄指封条。这个成语形容说话非常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出自《清喊型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守口如瓶:守口指紧闭着嘴不讲话。
成语“三缄其口”意味着说话极为谨慎,几乎不发表意见。它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敬慎》。“三缄其口”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描述人说话非常谨慎,几乎不说话。它的近义词包括“缄口不言”和“守口如瓶”,而反义词则有“口若悬河”和“滔滔不绝”。
三缄其口,成语出自《孔子家语观周》,描述孔子到周朝考察礼仪时,看见铜铸人嘴被封,背后刻有“古之慎言人也”。孔子深感震撼,强调君子应谨言慎行,不应轻易开口。从此,此成语被用来形容说话谨慎,不可轻率。
三缄其口的拼音和出处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出处: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敬慎》:“孔子适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三缄其口是一个成语,源自《说苑·敬慎》,用来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轻易开口。这里的“缄”意为封,而“三”则泛指多次。该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在嘴上多次贴上封条,强调言语需谨慎。
成语三什么其口
1、三缄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三缄其口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2、三缄其口:缄指封条。这个成语形容说话非常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出自《清喊型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守口如瓶:守口指紧闭着嘴不讲话。
3、成语含义:“三缄其口”原意指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极其谨慎。现在,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愿或不敢开口说话,或者在某些场合下保持沉默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成语演化:从“三缄其口”这一成语中,还演化出了“缄默不语”等表达方式,都强调了言语谨慎的重要性。
4、三缄其口拼音[ sān jiān q kǒu ]三缄其口的意思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正音 ]缄,不能读作xin。
成语“三缄其口”的典故
1、成语“三缄其口”的典故源自孔子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的所见所感。具体来说:典故起源: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注意到了铜铸的人像。这些铜人的嘴上被扎了三道封条,并且在背面刻有“古之慎言人也”的字样。这一景象给孔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成语“三缄其口”源自于孔子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的铜铸人像。铜人嘴上被扎了三道封条,并在背面刻有“古之慎言人也”的字样。孔子深受启发,强调了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后来,人们用“三缄其口”比喻慎言。常见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3、三缄其口的典故如下: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室考察礼仪制度。有一次,孔子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阳去拜访,他参观了许多地方之后,又来到了周王祭祀先祖的太庙前。孔子见庙堂极其庄严肃穆,于是毕恭毕敬地走了进去。很快,孔子就被太庙大厅右边阶梯前的一尊金属铸造的人像吸引住了。
4、总之,从孔子倡导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到“三缄其口”的成语,这一文化传承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言语谨慎态度的重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更加注重言辞的选择与运用。
5、“三缄其口”是一个成语,意指严守秘密,不泄露口风。出自古代汉朝大臣严尤的故事。据传说,严尤被任命为汉武帝的顾问,但他多次对武帝提出忠言,却遭到武帝的不悦。后来,严尤知道了一些涉及国家机密的事情,但他始终保守口风,不向其他人透露一点消息。
6、三缄其口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