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何不是六次、八次?
1、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有翔实记载。至于为什么是七次,是因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后去世了。郑和去世地点至今都是个谜团,有说法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回来的途中去世的,也有说法是郑和在家中病世的。郑和去世了后郑和下西洋次数就停留在7次了。
2、第一种原因或许是因为郑和的年纪大了,不能再担任,第二种原因郑和做生意的那条海上航线有了干扰,所以没有办法直接和欧洲进行贸易了。第三种原因或许是因为除了朱棣和朱高炽之外的明朝帝王们都认为投入太大,收益太小,所以结束了郑和下西洋。毕竟明朝的年收入基本都在2000万两白银左右,确实很少。
3、郑和在朱棣时期下洋6次,在朱瞻基时期下洋1次,合计7次出海,那为何明朝没有第8次下西洋呢?先说一下郑和下西洋的作用,此举让明朝以及西洋、南洋诸国享受到了红利,加速了民族融合。
4、我从网上整理了两点, 第一,郑和的远航太成功了,南洋已经没有能与大明朝相抗衡的国家或势力了, 由于不再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且 随着蒙古对北方边境威胁的增大,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放弃花费巨大的海上活动, 明朝帝国的安全战略便转向北方,在我看来是明智的。
5、永乐十九年,郑和受命送还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这次航行中,郑和船队正式到达祖法儿。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船队向南到达非洲南端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令人遗憾的是,当郑和船队航行至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而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初春病逝。
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共计多少年?
1、共28年。【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2、到1433年,28年。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
3、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A项错误,郑和七次下西洋,分别是第七次到达非洲,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七下西洋分别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1、所以郑和下西洋主要都是往同一个方向去,但是去的都是不同的国家,他经过了很多国家,但是在第七次的时候正合适,因为太过劳累,病倒了太严重了,也没有办法救治,所以在第七次的航程中就去世了,所以也就回不到明朝。
2、郑和下西洋应该是去了当时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因为郑和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所以在领到了下西洋的任务之后,他就全力准备在最后一次去了圣地耶路撒冷。1,郑和的毕生梦想 正和之所以会想去耶路撒冷,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她母亲的影响。
3、第三,过度劳累,终使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为不归之旅。由于频繁的初始夕阳护送使者回国,一路的颠簸最终消耗了郑和的身体健康。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不足,所以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当郑和的船队到达古里附近时,他便因为过度劳累而一病不起,并且在1433年初春时节去世。
4、郑和的第七次下西洋之旅,他将航向指向了伊斯兰教的圣地耶路撒冷,这是他毕生的梦想。自从他年幼时受到母亲的影响,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的信仰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的母亲,一个深信的穆斯林,向他传授了伊斯兰教的教义,这塑造了他的宗教信仰。郑和随后被朱棣收养,成为贴身的太监。
历史上郑和曾几次下西洋
历史上郑和曾七次下西洋。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在这七次航行中,他访问了东南亚、南亚、中东甚至东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威和海上实力,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活动,他在七次远航中,曾经历了三次战争,但最终都取得了胜利。在洪熙元年后,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并在宣德五年执行了他的第七次下西洋任务。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从龙江关,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出发。但在返程途中,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因过度劳累而去世,时间是公元1433年。因此,郑和下西洋始于1405年,止于1433年郑和去世,共28年。郑和下西洋的艰难早在公元1405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就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