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答应、贵人的等级如何划分?
1、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常在,清宫妃嫔制度中的低阶称谓之一,与答应同为最低级妃嫔。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贵人,嫔,妃,贵妃。
2、在古代嫔妃等级中,常在比答应高一等级,答应、常在、贵人无定数,嫔最丛手多6人,妃最多4人,贵妃最多2人,皇贵妃只1人。
3、贵人(正六品)贵人至多有4名宫女侍奉,每年的俸禄只有100两白银,少到可怜。常在和答应(正七品和正八品)常在有三名宫女侍奉,答应有两名宫女侍奉,她们的俸禄都是每年50两白银。
4、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贵人、庶妃、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雍正后取消庶妃等级,但增加了格格和官女子的等级,均在答应后。乾隆后取消了格格名号。
5、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末的官女子:只不过官女子称不上小主,只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6、康熙开始的清宫,后妃主要分为八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此外,还有一个官女子,地位最低,但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咸丰帝的玫贵妃徐佳氏,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女子。
答应和常在哪个位分高
常在。常在是清宫妃嫔制度中的低阶称谓之一,比“答应”这最低级妃嫔位分高一级。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或常在。在清朝后宫中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因此,从位分高低来看,常在高于答应。不过,具体的位分高低也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宫女出身、家族背景、个人能力等等。
常在位分高,答应位分低,依次分为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
常在和答应哪个级别高
1、常在位分高,答应位分低,依次分为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
2、其次,常在则是答应中地位稍高的一种,虽然仍然位分不高,但相对其他答应来说,得到皇帝召幸的机会更多一些。清朝后宫中的位分等级是由皇后开始,向下依次递减,位分越高,等级越高,受到皇帝宠幸的机会也越多。
3、在古代嫔妃等级中,常在比答应高一等级,答应、常在、贵人无定数,嫔最多6人,妃最多4人,贵妃最多2人,皇贵妃只1人。
4、常在。常在是清宫妃嫔制度中的低阶称谓之一,比“答应”这最低级妃嫔位分高一级。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或常在。在清朝后宫中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