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时辰古代是怎么计算的
辰时,食时、早时,对应7点至9点,此时期常起雾,传说龙好腾云驾雾,太阳升起,故称“辰龙”。巳时,隅中、日禺,对应9点至11点,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开始觅食,故称“巳蛇”。午时,中、日正或中午,对应11点至13点,古代未被驯服的野马午时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
中国古时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这些时辰以地支命名,从晚上十一点开始计算,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对应的时间是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 子时之后是丑时,从凌晨一点到三点。 接着是寅时,从凌晨三点到五点。 然后是卯时,从凌晨五点到七点。
古代的更: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晚上7点-9点为一更, 9点-11点为二更, 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 1点到3点为四更, 3点-5点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古汉语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十二时辰的计算方法是每过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一天共分为十二个时辰。以下是十二时辰的具体划分及对应名称:夜半:子时,夜晚23时至凌晨1时。鸡鸣:丑时,凌晨1时至凌晨3时。平旦:寅时,凌晨3时至凌晨5时。日出:卯时,早上5时至早上7时。食时:辰时,早上7时至上午9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十二时晨代表的时间段及名称分别是?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卯时:06-08点。辰时:08-10点。巳时:10-12点。午时:12-14点。未时:14-16点。申时:16-18点。酉时:18-20点。1戌时:20-22点。1亥时:22-24点。1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子时:23时至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丑时:1时至3时,鸡鸣,又名荒鸡。寅时:3时至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卯时:5时至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辰时:7时至9时,食时,又名早食。
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二十四小时时辰对照: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子时(23:00-01:00)子时是指晚上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一日十二时辰之始。丑时(01:00-03:00)丑时覆盖了凌晨一点至三点,与夜半相接,居十二时辰次之。寅时(03:00-05:00)寅时始于凌晨三点,终于五点,为十二时辰的第三时辰。
子时(23:00-01:00)子夜时分,万籁俱寂,古称子夜或子时,标志着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的开始。丑时(01:00-03:00)丑时又称鸡鸣,是夜半时分,古时候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故得名。寅时(03:00-05:00)寅时又称平旦,天色渐明,但尚未完全亮起,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