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时间表对照表
子时(23:00-01:00)夜半,亦称子夜、中夜,标志着一天中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00-03:00)鸡鸣,又称荒鸡,是第二个时辰,以鸡叫声作为时间标志。 寅时(03:00-05:00)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别称,是夜晚与白昼交替的时刻。
天干地支对照表:子时-甲子、乙丑;丑时-丙寅、丁卯;寅时-戊辰、己巳;卯时-庚午、辛未;辰时-壬申、癸酉;巳时-甲戌、乙亥;午时-丙子、丁丑;未时-戊寅、己卯;申时-庚辰、辛巳;酉时-壬午、癸未;戌时-甲申、乙酉;亥时-丙戌、丁亥。
寅时:北京时间03时~05时,作为第三个时辰,据说是老虎最威猛的时刻。卯时:北京时间05时~07时,作为第四个时辰,是破晓时刻,太阳微微露脸。辰时:北京时间07时~09时,作为第五个时辰,又名食时,是孩子们吃早餐的时间。
申时,晡时,代表15:00至17:00;酉时,日入时分,是17:00至19:00。戌时,黄昏时分,为19:00至21:00;亥时,人定之时,代表21:00至23:00。这些时辰的命名据传与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出没时间有关。例如,子时被认为与鼠的活跃时间相符,丑时则与牛的习性相似。
十二时辰对照表是古代中国以太阳横竖变化所定出的时间系统。
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是?
子时(23:00-01:00)子时是指晚上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一日十二时辰之始。丑时(01:00-03:00)丑时覆盖了凌晨一点至三点,与夜半相接,居十二时辰次之。寅时(03:00-05:00)寅时始于凌晨三点,终于五点,为十二时辰的第三时辰。
子时(23:00-01:00)子夜时分,万籁俱寂,古称子夜或子时,标志着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的开始。丑时(01:00-03:00)丑时又称鸡鸣,是夜半时分,古时候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故得名。寅时(03:00-05:00)寅时又称平旦,天色渐明,但尚未完全亮起,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
二十四小时时辰对照: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十二时辰对照表如下:时辰对应的名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二十四个小时和十二时辰:子(鼠):午夜23时至1时。丑(牛):凌晨1时至3时。寅(虎):凌晨3时至5时。卯(兔):清晨5时至7时。辰(龙):清晨7时至9时。巳(蛇):上午9时至11时。午(马):中午11时至13时。未(羊):下午13时至15时。
中国古代时间计量单位是时辰,分为十二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sì)、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其与现代二十四小时对照表如下:子时:对应现代时间0:00, 时间段为:唐代以前:0:00-2:00,唐代以后:23:00-1:00。
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查询
1、十二时辰时间表对照如下: 子时(23:00-01:00)夜半,亦称子夜、中夜,标志着一天中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00-03:00)鸡鸣,又称荒鸡,是第二个时辰,以鸡叫声作为时间标志。 寅时(03:00-05:00)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别称,是夜晚与白昼交替的时刻。
2、辰时:08点-10点。巳时:10点-12点。午时:12点-14点。未时:14点-16点。申时:16点-18点。酉时:18点-20点。戌时:20点-22点。亥时:22点-24点。十二时辰对照表扩展资料时辰由来看天象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夜深人静,星星满天。
3、时辰对照:子时:(23时至次日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点到07点)。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 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00到15:00)。申时:(15点至17点)。
4、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查询)古代中国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时十二时辰对应是现在什么时间?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对应现代时间的半夜0点到1点。古称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丑时: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点到3点。古称鸡鸣,又名荒鸡。寅时: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点到5点。古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卯时:对应现代时间的早上5点到7点。
时辰的划分:古人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为午时,以此类推,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地支名称。时辰的命名:相传十二个时辰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的,这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和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 辰时(07:00-09:00),龙,因为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09:00-11:00),蛇,因为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00-13:00),马,因为这时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00-15:00),羊,因为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十二时辰时间表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午时,正午时分,太阳高悬,为11:00至13:00;未时,日昳时分,是13:00至15:00。申时,晡时,代表15:00至17:00;酉时,日入时分,是17:00至19:00。戌时,黄昏时分,为19:00至21:00;亥时,人定之时,代表21:00至23:00。这些时辰的命名据传与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出没时间有关。
子时(23:00-01:00):夜半,亦称子夜、中夜,标志着一天十二时辰的开始。此时,鼠类最为活跃。丑时(01:00-03:00):鸡鸣,亦称荒鸡,是第二个时辰。在这个时段,牛开始反刍,消化白天摄入的食物。寅时(03:00-05: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晚与白昼的交替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