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真是“薄如纸”“声如罄”吗—五代天青釉钵盂遐思
据已知资料,明代张应文是第一个提出“柴窑器”具备“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四如”特点的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否定“柴窑器”胎体“薄如纸”的人。他在描述“柴窑器”时说,他听别人说“柴窑器”具有“四如”的特点,是不是真的如此,只有见到真器后才能知道。
柴窑标准12个字,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其他资料记载显示颜色不光只青色,还有黑、黄、白、酱釉、芝麻酱色多种。现代仿品大多只仿天青釉,在薄上下功夫。却鲜有釉肥美者。柴窑的青其实是蓝、青、绿的统称。因为五行东方木在色为五色之一就是青。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柴窑是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改称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人们用来赞赏柴窑瓷的。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柴荣所创的窑、严格意义上的真正御窑,为皇帝柴荣本人所用的窑,称之为柴窑。柴荣是让中国从丝国转向瓷国的一个伟大人物。
五代时期耀州窑天青釉高浮雕剔刻双龙双凤壶、天青釉牡丹双流壶、中华天青第一杯等实物证明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真实存在和柴窑「 ”诸窑之冠”的精美绝伦。
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一件可以确认为柴窑的东西吧?瓷器这个东西是标型学,没有标准谁也确认不了。
瓷器做旧怎么鉴别
1、在鉴别瓷器做旧的真伪时,可以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瓷器在太阳光下的釉层细节。老瓷器表面的釉层通常会有自然的磨损,这些磨损的纹理复杂多样。相比之下,新瓷器的磨损特征则较为简单。
2、氧化程度的观察:使用大头针撬动缩釉处或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可以辨别真伪。 氢氟酸处理痕迹:经氢氟酸处理的瓷器,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显现出无数被酸腐蚀的小孔,这是辨认的明显特征。 重量差异:清中期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特性,重量较大。
3、顺着太阳光线,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器则无这一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几乎都一样。老瓷自然剥釉是由于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以再剥。新瓷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出土原料与工艺结合的鉴别 (1)老胎新绘:使用清中后期至民国的白胎,在其上绘制粉彩等釉上彩。(2)老釉新胎:利用老旧釉料装饰新制的胎体。(3)旧件新器:将古陶瓷的足、流、底、口、颈等部分拼接到新瓷器上。
5、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从这点可以判断。如果是白胎的话,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东西画面明显比胎新。所以鉴定古董瓷的根本是看瓷器本身,从胎、釉、形、画去判断真伪。看做旧只是细枝末节。
宋代龙泉窑与清代仿品有何不同?
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所谓仿龙泉瓷器,赵宏学生在《中国古代仿古瓷》中说:仿龙泉窑瓷器,包含仿龙泉窑瓷器的器物和釉饰,其仿器物的含义较明了,而仿釉饰,不是指这种按照龙泉窑釉饰演化而成的构成单独种类的釉饰。如豆青釉、粉青釉等,而是指仿制龙泉釉总体特点,寻求龙泉釉原来效果的工艺。清代景德镇有专仿龙泉器户,。
器形。真正的龙泉青瓷在器形上都是十分自然的、规整的,而仿品就做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