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直径和电缆流过电流计算以及对照表
平方毫米:17A 5平方毫米:21A 5平方毫米:28A 4平方毫米:35A 6平方毫米:48A 10平方毫米:65A 16平方毫米:91A 25平方毫米:120A单相负荷按每千瓦5A(COS=1)计算电流,再选择导线。
功率P=电压U×电流I=220伏×18安=3960瓦。
线缆百科主要涉及电缆直径与电流计算、电缆流过电流的计算方法以及电缆电流负载能力的对照表等内容。文章首先解释了铜芯线的压降与其电阻的关系,提供了计算电阻的公式。在计算压降时,使用了欧姆定律。文章还提到了线损与电流、压降之间的关系。
导线线径计算遵循特定公式,对于铜线,S= IL / 54*U`,对于铝线,S= IL / 34*U`。其中,I为导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A),L为导线的长度(M),U`为充许的电源降(V),S为导线的截面积(MM2)。
假设二极管压降为0.7,如何得出A点电压和R1流过的电流是多少,如下图所示...
两端电压为 U=4*265=3061V,显然该电压大于两个二极管的到通电压4V,因此与假设矛盾,因此二极管一定导通。这和欧姆定律不矛盾。
如果是10v,则ID=25mA,∵(10-6-0.7)÷0.5=6mA,(6+0.7)÷2=35mA ∴ID=6-35=25mA 此时,A点的点位7伏。
应用节点电压法,(1/1k + 1/3k + 1/200)Va=0.7/200 + 10/3k 19Va/3000=(5+10)/3000,19Va=5,Va=079v。id=(Va-0.7)/200=89mA。
不导通,此处相当于开路。电阻与5V未形成通路,电阻中无电流,其上无压降。Vo5=5-V3k=5-3000I=2(V)式中I=V/R=5/(3000+2000)=0.001(A)。VD反接,不导通,此处相当于开路。
同时,D1左端电位为0V也是确定的。假设D1和D2都导通,根据二极管的导通特性,我们知道其正向压降为0.7V。因此,D1的右端电位应为0+0.7=0.7V,而D2的右端电位应为-6+0.7=-3V。
电缆直径、载流量该怎么计算?附超全对照表
1、电缆直径与载流量计算 在设计电缆直径时,需考虑铜芯或铝芯线的电阻与压降。铜芯线的电阻与截面积成反比,20℃时,1平方毫米截面积的电阻约为每千米15Ω,75℃时为27Ω。压降可通过欧姆定律计算,即V=R×A,其中V为压降,R为电阻,A为电流。
2、铜线线径与承载电流对照表如下:对于10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5倍。对于125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4倍。对于350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3倍。对于70、95mm2 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5倍。
3、选择电缆直径和计算载流量是一个关键步骤,涉及到电流安全和效率。首先,铜芯线的电阻与截面积成反比,20℃时1平方毫米铜芯线每千米电阻约15Ω,75℃时为27Ω,计算压降时需考虑欧姆定律。选择铜芯线时,安全载流能力根据线径有所不同,如1平方毫米铜线限载17A,25平方毫米可达120A。
4、电缆载流量根据铜芯/铝芯不同,铜芯线5平方毫米即可满足要求,标准载流量为0.75/0/5/5/4/6/10/16/25/35/50/70/95/120/150/185/240/300/400等。导线截面积选择依据电流总数和顺口溜。导线线径计算公式:S= IL / 54*U`(铜线);S= IL / 34*U`(铝线)。
5、三相电缆载流量对照表: 计算三相电缆载流量:- 使用公式 I = P ÷ (U × 732 × cosΦ),其中 P 为功率(单位:瓦),U 为电压(单位:伏特,假设为 380V),cosΦ 为功率因素(假设为 0.85),I 为相线电流(单位:安培,A)。
220V电压,100米距离,用3*2.5RVV电线,负载2千瓦,压降多大?
1、平方线100米电阻:100*0.017 /5=0.68欧姆 单相电流:2000/220=1安 如果只用2芯,来回电阻:0.68*2=36欧姆 来回电压损失(末端):36*1=138伏 如果是白炽灯,末端功率减小约11%,感觉上亮度差别不明显。如果是节能灯,末端功率减小显著小于11%,感觉上亮度无差别。
2、一般来说,经验载电量是当电网电压是220V时候,每平方电线的经验载电量是一千瓦左右。铜线每个平方可以载电1-5千瓦,铝线每个平方可载电0.6-1千瓦。因此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只需用一平方的铜线就足够了。具体到电流,短距送电时一般铜线每平方可载3A到5A的电流。
3、一般来说,当电网电压为220伏时,每平方毫米电线的经验承载功率为一千瓦左右。铜线每个平方可承载1-5千瓦,铝线每个平方可承载0.6-1千瓦。因此,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只需用一平方的铜线就足够了。具体到电流,短距离送电时,一般铜线每平方可承载3到5安培的电流。